2008-04-19

Allison的生日禮物



生日當晚帶她去Friday's吃一頓三人生日PARTY
還有哥哥姐姐幫她唱HAPPY BIRTHDAY!!
她很高興, 也很幸福....



隔天就帶著他的新禮物去試拍了....

1. 先騎著爸爸買的腳踏車來去國父紀念館找好的景點試試新禮物....
2.跟爸爸拍一張喔...
3.甚麼啦, 不要吵我啦...








2008-04-18

生日快樂, Allison!!!



今天是小愛點心麵的3歲生日
慢慢的, 小女孩懂事了
從以前的只愛撒嬌的小嬰兒, 到現在有脾氣的小淘氣,
漸漸的有了自己的個性, 也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討厭什麼
日子很快, 也幸好我們一路有幸陪這著她, 讓她感受到足夠的愛...


我們鮮少買什麼玩具給她, 只因為希望她珍惜手中所有的
不要浪費, 懂得珍惜, 學習愛人, 熱愛分享
但是今天, 身為嚴格老爸的我卻花大錢買了一樣禮物在她3歲的生日送她
一台數千元的kenko DSC517數位相機

打從她拿起我的350D拍出我們的照片的那一刻
我就知道這個小孩喜歡攝影
我很高興, 因為她可以藉由攝影去看世界, 她眼中的世界
她是一個有趣的小孩, 不善交際, 卻喜歡觀察,
小小的圓溜溜的眼睛有著還不錯的觀察力

一直想找一台合適的相機給她用, 卻找不到
便宜的沒有預覽LCD, 哪個小孩拍完還會等洗底片
LCD大的DC都不便宜, 掉了也心疼

今天在露天剛好看到kenko DSC517
粉紅色, LCD, 500萬畫素, 簡單好操作....
但是這樣的規格百百種, 為何挑它呢....
因為....它可以直接拍出接近LOMO風的數位照片
是的, 不用洗底片, 不用等待, 直接看....
所以呢, 它就成為小愛的新歡了
今天晚上她生日吃完蛋糕時, 就會在她手上了....

2008-04-14

吉姆.羅傑斯投資台灣初體驗

我希望永遠不要賣掉手中的台股!

文/莊芳
 
前言

幾乎每兩年來台一次的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過去對於台股始終抱持觀望的態度。他認為過去的台灣,受限於兩岸政策的影響,不確定的政治風險過高,所以對投資台股興趣缺缺。

不過,○六年五月再度來台時,羅傑斯的態度有了些許變化,他不但詳細地詢問隨行記者,與觀光旅遊的相關上市企業,並且表示「假使未來開放陸客觀光,對於台灣相關產業一定大有幫助!」即便如此,他仍是台股的局外人,遲遲未進場。

兩年過後的今天,羅傑斯態度有了一八○度大轉變,不僅買進台股,還大力地推薦。



今年三月,羅傑斯在接受本刊獨家訪問時,首度表示看好台股行情,尤其看好選後行情,更重要的是,羅傑斯出手了,生平第一次買進台股,為兩岸開放與三通題材預先做好準備。

除了購買指數股票型基金以外,他也投資航空等與兩岸往來密切的產業類股。

而他對於台股的後勢看法,有如他看待中國股市一樣,希望未來一路向上成長,永遠沒有賣出的機會!為了搶先了解這位投資大師的最新看法,《今周刊》特別於吉姆.羅傑斯即將來台前獨家專訪,請他談談對台股以及兩岸關係的見解,以下為專訪內容摘要: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聽說你在前些時候買進了台股,這是真的嗎?

吉姆.羅傑斯答(以下簡稱答):是的,你說的沒錯。我最近確實買進了台股,這可是我生平第一次投資台灣市場。我買了台灣ETF指數股票型基金,也就是投資台股的大盤指數。

買什麼?指數型基金與三通概念股

問:為什麼選擇投資ETF指數股票型基金?

答:我認為任何人想投資一個國家或是任何標的,以投資指數作為進場的第一步,會是個不錯的選擇。當你開始要踏入一個市場,還不是非常熟悉當地的產業時,投資當地的指數其實風險較低。我可以說,投資指數對於大多數投資人,在多數時點下,都會是最佳選擇。因為,依照過去的經驗看來,指數的表現往往會超越購買單一個股的報酬。

問:除了ETF以外,你還有買進其他類股嗎?選股的策略為何?

答:我除了買進台股的指數型基金,也持有一些航空公司的股票,另外還投資一些與中國貿易往來密切的企業。我曾說,我相信在大選過後,兩岸關係會更加和諧。假使兩岸能有更多合作,實現三通直航的政策,台灣的經濟一定會比現在還好,股市自然也會跟著上漲。

問:對於台股的後勢你有什麼看法?打算長期持有嗎?

答:說真的,誰也無法準確預測未來的行情走勢。但我的原則是,不論購買什麼股票,只要市場一直呈現成長趨勢,我絕對不會賣出手中的股票。事實上,我希望我永遠不必賣掉它們!台灣與中國若能持續進步,我大可不必賣掉兩地的持股,或許有一天,還可以將這些股票留給我的孩子。

怕什麼?中國飛彈瞄準的是全世界

問:不過就在不久之前,媒體報導中國設有上千枚飛彈瞄準台灣,這讓你對於兩岸關係還會這麼樂觀嗎?

答:中國不僅是將飛彈瞄準台灣而已,他們也瞄準了其他地區。依我看來,在選舉過後,中國和台灣才要展開數十年來難得一見的和平關係,所以不必因為飛彈問題阻礙兩地的經濟合作與發展。

問:其實投資人對於中國市場也十分好奇,去年不斷爬升屢創新高,今年以來上海證券指數卻又一路下跌近二千點,原因到底是什麼?

答:中國政府一直試圖促進長遠經濟的正常發展,他們有嚴重的通貨膨脹壓力,各種商品價格持續上漲。過去兩年半,中國股市高漲很多,為了抑制泡沫過度膨脹,他們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承受股票市場下跌。依我看來,這是件好事,因為任何市場上漲太快、太多時,就會產生泡沫,而泡沫又總是帶來不好的後果。

無論如何我都不想見到中國股市的泡沫發生,因為那總得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市場才能夠復原。像是日本股市比起十八年前股市泡沫前的高點,還不到當年的四成價格,從這些市場可以發現,泡沫帶來的影響,會留下長久的問題。因此,我認為中國目前所做的政策很好,他們無非就是想預防泡沫的情況發生。反正到頭來,每當股市下跌觸底之後,自然就會反彈回升,繼續上揚。

想進場?中國股市新手請先做功課

問:依你看,現在是買進中國股市的好時機嗎?

答:我在《中國很牛:Money都講普通話》一書中提過,中國股價有可能下跌,為大家帶來中期的機會。我想,對於那些尚未買進中國股票的投資人來說,現在確實是個好的進場機會。不過在進場之前,可要好好地認識中國股市與經濟現況,才能夠適時地逢低買進。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問:我們是否還可期待,在北京奧運前後所帶來的獲益商機?

答:坦白說,我一點也不覺得北京奧運對於中國股市能有多大的幫助。中國擁有十三億的人口,而與北京奧運相關的僅是一小部分的城市與人民而已。奧運會在一九九六年於美國舉辦,與二○○○年在澳洲雪梨舉辦時,對當地經濟都有不錯的助益。可是你要曉得,澳洲僅有一千八百萬的人口,當然較能直接受惠。

問:目前中國所面臨的西藏衝突事件,是否會成為中國的一大危機?

答:西藏的貧富不均、經濟不平等,確實是一大問題,而且隨著糧食、農產品與原物料的價格未來持續上升,嚴重的情況或許還會加劇。

其實這樣的貧富差距問題,在世界各地不論是埃及、非洲或是墨西哥,甚至是韓國也都一樣在發生,不僅只有中國而已。相較之下,美國的問題還更加嚴重:金融體系出現破綻,幾間銀行面臨倒閉危機,這些和中國問題比較起來,對於國家經濟的影響可是嚴重得多了。

怎麼配?兩岸以外都沒啥好投資了

問:以你目前所投資的中國、台灣市場,再加上農產商品,何者所占比重最高?

答:其實我也沒有細算自己的投資比率,但商品還是占我投資組合最多部分。此外,我持有很多人民幣,所以中國市場應位居第二大投資項目。最後則是剛買進的台灣市場。

問:感覺上,你的投資標的完全暴露在高風險區域,這樣的組合會適合像你一樣身分的退休族群嗎?

答:要說風險的話,我想對於任何年齡層的投資人都一樣,股票確實是個危險的市場,因為波動起伏很大,絕非最好的投資工具。就說過去十五年來好了,股市雖有可能讓你賺到大錢,但卻也是危機重重、可能讓你血本無歸的地方。因此,對於那些不懂股市的投資人,最好還是不要貿然進場。

而我自己投資的道理很簡單,我總在發現好的投資機會時買進,在我覺得是時候獲利了結就賣出。

我確實不像一般投資人,會將所有資金依比率去做資產配置。我投資了中國與台灣股市,並未將投資範圍分散到世界上其他國家,主要是因為我根本不認為那些地方值得投資...

2008-04-13

你家孩子讓人抓狂?

大年除夕全家團聚,但長孫怎麼也不肯叫阿公,
殷殷盼孫的阿公動了氣:「如果今天不是過年,我要你們現在就出去。」
結果,只待了一晚,年輕的爸爸媽媽就帶著小孩倉皇離去。

在捷運車上,兩個小孩跑來跑去,一下子撞到人,一下子捲著柱子跳鋼管舞,媽媽怎麼喊都沒用。
被撞到好幾次的林小姐說:「真想ㄅㄚ下去,這麼討人厭的小孩。」



喜宴桌上,新郎新娘過來敬酒,5歲老二竟脫口而出:「媽媽,新娘好醜。」
當下,新娘的臉沉下,所有人都很尷尬。

「禮儀修養是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礎,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
既不利於孩子自身的發展,也將嚴重危害孩子的品性,」英國教育家斯賓賽說。
在生活中受歡迎的人,往往是那些有禮貌有教養的人,他們也有較好的發展機會與人際關係。

以下就父母常碰到的幾種狀況或困擾,提出建議,幫助孩子學習對外禮儀。

◆ 孩子看到人不叫該怎麼辦?
見到人問候,的確是最基本的禮貌,但似懂非懂的小孩卻不是每次都樂意這麼做,
因此常讓一旁的大人著急,如果是碰到殷殷期盼的爺爺奶奶,恐怕就更糟。

親職教育專家董媛卿建議父母放輕鬆,因為小孩沒和長輩住在一起,感情不夠,叫不出來很正常。
但有方法可循,養成小孩見人打招呼的習慣。

首先,在見面前,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待會兒會見到什麼人」、「要如何稱呼」,以及「該說什麼」,
讓他們有心理準備,甚至可先練習一下。

見了面,要留時間給小孩叫人,而不是大人忙著說話,
突然間,發現小孩還沒打招呼,就急著催小孩,結果愈催愈糟。
一旁的大人該做的是鼓勵,鼓勵他們把先前練習過的說出來,
如果真是害羞,一時怯場,讓小孩點點頭,笑一下也可以。

回家後,則要大大讚賞小孩今天所做的事。
例如,「你今天叫爺爺奶奶,叫得很大聲很好。」甚至,可買點小禮物送他們。

其實小孩們都很精,當他發現嘴甜可讓大家都開心,又可得到獎賞時,他會很樂意去做這件事。

◆ 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不休怎麼辦?
沒幾個父母能忍受孩子在大庭廣眾紅著臉大聲尖叫或哭鬧,
甚至賴在地上不走,如果又有旁人的眼光,就更難堪了。

美國幼兒教育專家夏畢羅博士在《完全教養手冊》一書中解釋,
這代表孩子知道他可以在公共場所贏得你的注意或妥協。
立刻給孩子想要的東西或賄賂他們,將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
而立即的打罵,也只有短暫的效果,並不能教會小孩在公共場所應有的禮儀。

但還是有幾個方法可幫助小孩學會自我控制。

事先預防還是最主要的關鍵。
外出前先告訴孩子,這趟外出的目的是什麼,讓他們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出門前,也要先跟孩子說好規則,確定他們都明白,並問他們是否能遵守。

到了外頭,這些規則一定會被打破,但大人要耐心地提醒與糾正,直到小孩遵守。

但大人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例如,小孩在超市不斷奔跑吵鬧,屢勸無效時,
可問他:「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
如果還是不從,就在冷靜不生氣的狀況下,帶他們回家,千萬不要捨不得選好的物品。
讓孩子清楚明白,除非在公共場所表現得宜,否則不能再出門。

下次出門前,可再和小孩談一次,是否了解這些規則,能不能遵守;
如果不能,就把小孩托給其他朋友,大家按需要輪流外出購物,這樣也能讓小孩學會自我控制的重要。

還有一些小技巧。
例如,別在吃飯前或午睡時間帶小孩出門,因為那會讓他們更興奮,難以控制,
等小孩吃飽睡足了,大人也比較輕鬆。
還有,行程別排得太緊,過度刺激小孩,年幼的孩子逛一個購物中心就累了,千萬別再去別的地方。

◆ 如何帶孩子去餐廳吃頓好飯?
帶孩子出去吃飯或聚餐,也得做「預防」工作。
出去前,先跟小孩說明狀況,像是到餐廳不能大聲喧嘩,會坐在高腳椅上,
爸爸媽媽會為他帶個百寶袋,裏面有他喜歡的東西,像是畫筆、畫紙、圖畫書、相本或小玩具。

等餐時,可先為小孩準備小點心,或帶他們四處走走,
縮短坐在高腳椅上的時間,看看餐廳週圍的擺設或環境,讓孩子有點樂趣。
用餐時,別一口氣就把孩子餵飽,而是和大人進食的速度差不多,否則小孩一飽就精力充沛,很難再坐得住。

在這過程中,還可從百寶袋裏撈出好玩的東西吸引小孩。
像是拿出有很多圖片的繪本,讓小孩一頁一頁的翻,
繪本比其他玩具更適合帶到餐廳,因為它不容易掉落一地。

也可拿出家裏的相本,小孩喜歡看自己的照片,邊看還可以邊問他:
「這是在哪裡拍的?」「那天做了什麼事?」
董媛卿幽默地說,相簿不該放在櫃子裏餵蚊子,而是該常常拿出來看,
外出用餐就是最好的機會,讓小孩回憶,沉浸在愉快的情緒中。

如果餐點餐盤都收走了,還可以拿出畫紙和畫筆給小孩塗鴉,但大人要欣賞讚美,讓他想畫下去。

◆ 帶孩子去客應注意什麼事?

凱思跨文化雙語幼稚園園長王永弘建議,父母可在家裏和小孩玩扮家家酒的遊戲,
透過不同角色的扮演,讓小孩會學一對一的情境與對話:

‧主人門開了,要先問好。
‧主人請了,才能進去。到裏面不能像在自己家裏,到處亂跑或隨便翻東西。
‧主人招待餐點時,要說謝謝。
‧大人在談話時,小孩不能打斷或插話。
‧如果主人家中也有小孩,則可帶些玩具,和小主人一起分享。
‧離去時,一定要對主人表示感謝之意,也要提醒小孩,不能私自帶走別人的玩具或物品。

有時讓小孩也當當小主人,讓他們明白當主人的辛苦,
也讓他們看到不同客人的好壞,久了自然會明白該如何當個好客人。
同時,也能在過程中學到分享的精神與樂趣。

◆ 大人講話,小孩一直插嘴怎麼辦?
全美知名的心理諮詢專家理察.卡爾森博士曾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的書中建議父母,
如果碰到這種情況,要先心平氣和的告訴小孩:「打斷別人的談話是沒有禮貌的行為」。

但也要謹守原則,千萬別在孩子插嘴時回應他們的要求,
否則他們會不斷重覆這可得逞的行為,儘管你已說了上百遍的:「這是不禮貌的。」

但在你的談話告一段落後,要主動問孩子:「親愛的,你想做什麼,我現在可以來幫你。」
讓小孩明白,這時候才能聽他說話,滿足他的需要。

另一個好方法是與孩發展一套默契。
比如說,當你與人交談時,他可以跑來捏你的手,表示他有需要,
而你也可以輕輕回捏一下,表示你知道了,會儘快來處理他,
在這安靜的默契中,教他學會尊重大人的談話。

◆ 如何教會小孩說、「請」、「謝謝」、「對不起」?
所有的幼兒教育專家都認為,要小孩養成這個好習慣,父母得以身做則。
像小孩如果常聽到爸爸媽媽用「請」字與人溝通,自然而然會明白它該怎麼使用。

日本兒童生活研究所所長石井哲夫在《如何培育第一個孩子》一書中提醒父母,
如果希望小孩有個良好的說話習慣,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說「請」、「謝謝」、「對不起」,
因為這都是保持人際關係的良好基礎。

從事幼教工作的王永弘就舉自己為例,他每天早上開車出門,會主動跟車庫管理員問好、說謝謝,
久了他發現,女兒竟然跟他做同樣的動作,會揮著小手說:「謝謝,再見!」
王永弘開心地形容,他從來沒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比較亞洲父母與歐美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方式,常發現歐美家長就比亞洲家長來得民主開放些,她們視每一個小孩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會重視「尊重」與「溝通」。但例外的是,西方家長對於小孩的社交禮儀及餐桌態度,就有著遠比亞洲家長更嚴格的標準。



猶記得一年前,我受邀到德國友人家作客,友人有一子,年約四歲,用餐前,友人特別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的告訴小孩:「如果沒有乖乖吃完,那他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當日晚餐,美酒佳餚,大人痛快閒聊,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

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小孩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露出機靈的目光,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只顧招呼客人。我心中暗想,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嚴厲以對呢?過了一年,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小孩的改變著實令我吃驚,用餐前,媽媽依然約法三章,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並徵詢媽媽同意,才離開餐桌到角落玩玩具。所以,當天,小孩吃到了喜愛的餐後甜點。德國友人對我說:「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百花綻放的春天,與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乳酪、香腸當作午餐。隨行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小孩依然玩她們的。果然,開車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並未遊說鄰人。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竟果真不給小孩任何食物,任由其哭鬧。事後,我與鄰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著肚子餓,你心裡不難過嗎?」鄰居太太說:「當然也會不捨得!可是,只要想到,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我又再半開玩笑問:「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氣,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不會,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教育,當時也會偷偷抱怨父母,可是,日漸成長便會理解。」

鄰居太太說:「其實,教養小孩並不難,難的是父母親本身,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呢?」

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心軟,因為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越大越難教育……這種情形在我們出外到餐廳吃飯時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在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時,是否也可以和她(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或許一時之間您會覺得不忍,您會覺得孩子吵鬧感到不耐,但請您堅持,因為這是訓練孩子們「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及提昇「挫折容忍度」最好的時機。

模影失焦—快照攝影與文化工業

這是一篇關於時髦人士中流行的攝影新風潮Lomography的調查報告,這股風潮是由一台叫Lomo的蘇聯相機所引發,它曾經是前蘇聯製造的普通相機,如今搖身一變成西方資本世界的時髦寵兒。本篇論文嘗試調查這股風潮在怎樣的基礎下竄起,又如何地暴露出人們對攝影的偏見。



這股流行風潮始於1992年,由兩個奧地利的學生所發起,進而發展為全球年輕人之間的熱門話題。Lomography簡單說來,是一種生活態度。對愛好者而言,Lomo相機拍出的作品是否符合一般攝影的賞析標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Lomo相機能夠讓他們忘卻俗世煩憂。我認為,Lomography風潮是根基於快照攝影文化,並加以重新包裝為新世代揭露自身的工具。Lomography強調攝影不須背負器材和技巧上的投資,只要抱持著隨興自由的態度,便可抓住充滿活力的一刻,甚至,可以將煩亂的日常生活,轉化為圖像般簡單易懂和容易掌握。

本文希望藉由從攝影史的角度,為Lomography未來與其他研究面向的結合打下基礎。藉由回顧Lomography的原型,即快照攝影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發覺Lomography沿用了快照攝影的基礎,很快便能吸引眾多使用者,並突破快照攝影實踐和格局上的限制。但Lomography同時也陷入了快照攝影的困境,即僵化的表現方式。我們從中可發現Lomography無法真正突破人們加諸於快照攝影上的期待,反而更加確認了攝影不需要思考的偏見。Lomography在另外一方面也陷入快照攝影的商業化模式,以致於演變為「文化工業」,無法真正揭露新時代的感知方式,而僅成為新世代必備的流行商品之一。最後,藉由分析台灣的Lomography風潮,並以此推論全球的Lomography風潮,了解到新世代試圖以模糊失焦來對抗現實生活乃是造成這股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關於Lomography的形成,首先要提到Lomo LC-A,這是Lomography的起源。Lomo相機在台灣翻譯成「樂摸」相機,取其Lomography的精神,想拍就拍,不用在意角度和取景。Lomo相機原先是前蘇聯的產物,由列寧格勒光學與機械聯盟於1980年代初期製造出品,以日本相機Cosina CX-2為模型仿製,是一台為了大眾需求而製造的陽春傻瓜相機。1991年兩個維也納學藝術的學生,沃夫岡.史川辛格(Wolfgang Stranzinger)和馬它斯.非格(Matthias Fiegl)到捷克旅行時,偶然在相機店發現了這台相機。一路上兩人隨意拍下旅途種種,意外發現Lomo相機能拍出具有獨特氣氛的能力,回到維也納後舉辦了場攝影作品發表會和小酒會,這台相機於是一夕之間聲名大噪。1992年這群志同道合的愛好者成立了Lomographic Society樂摸會社,並開始密切的影像交流。但是隨著1991年蘇聯瓦解,冷戰結束,前蘇聯的工業面臨轉型,列寧格勒光學也為了繼續生存下去而進行企業改造,其中一項便是裁撤沒有利潤的部門,相機製造部門名列其中。一開始史川辛格和非格只是零星收集市面上的相機提供給愛好者,但隨著愛好者日增,加上他們得知相機部門即將在1996年被裁撤的消息,火速向列寧格勒光學提出合作的企劃,並得到當時的聖彼得堡副市長普丁(今日俄國總統)的擔保,於是Lomo LC-A的生產線再度啟動,也讓原先被裁員的150位員工回到工作崗位。接下來兩位學藝術的學生也搖身成為跨國企業的總裁,在世界各地成立Lomo推廣處,他們稱之為Lomo大使,推銷Lomo相機。許多名人如阿拉法特、達賴喇嘛、三宅一生、摩比、杜可風等號稱是Lomo相機愛好者的一員。

以上是關於Lomo相機如何從停產命運起死回生的小歷史,充滿著王子復仇記和民主必勝的勵志精神。Lomography一開始以歌頌和平的草根運動開始,立志以千萬張普通民眾的快拍照來研究以及記錄這世界。Lomo相機能夠回春的原因和1990年代初期冷戰消解的氣氛有著極大的關連。1992年樂摸會社成立後,積極從事影像交流,1994年更舉辦了第一次樂摸國際展「莫斯科與紐約」,超過一萬張以Lomo拍攝的兩個城市的照片,在莫斯科展出紐約的照片,在紐約展出莫斯科的照片,意圖藉由輕鬆快樂的快拍照拉近兩地人民的情感。Lomography初期的發展是浸淫在冷戰消解的狂喜中。

冷戰結束後,以往神祕的前蘇聯國家如今降下她的鐵幕,彷彿是凍結了數十年的歷史,西方世界的年輕人在此找到他們誤以為的歷史遺跡。Lomo相機苦拙方正的外表,沈甸的重量,手動的操作方式,「百分百純正俄國風味」「手工打造」,跟資本主義社會流行的流線型、輕巧的全自動相機完全不同。湊近一聞還有地下室發霉的味道,讓一開始認識相機就是輕巧全自動的年輕人誤以為這是他們爺爺奶奶用的相機。甚至還有一個不知從何而來的傳聞,說這台相機是蘇聯間諜用的相機,雖然這項消息已經經過樂摸會社的發言人證實絕對是誤傳,但卻是Lomo相機給人聽聞的第一印象,也是台灣方面宣傳相機的利器。

Lomo相機拍出來的相片,或是這群Lomo愛好者,Lomographers,意圖要拍出來以及讚賞的效果是,顏色對比強烈,有著速度感的光束,模糊不清和他們所稱的「隧道效果」,即因鏡片本身製造時的缺陷而有四周較中間為暗的效果。當時Lomo相機並不受到前蘇聯人民的肯定,因為拿來拍難得的黑海假期效果似乎並不理想,顏色有點奇怪,也不夠清楚。但相機本身的缺點在另一個時空卻變成它的魅力點,帶有迷幻色彩的相片受到資本主義社會年輕人的讚賞,在亞洲甚至被比擬為能拍出像香港電影導演王家衛的電影般的相片。於是Lomography的另一宣傳重點即是,任何人可以輕易地利用Lomo相機拍出有藝術味的arty照片。以往要耗費時日與金錢的藝術照片,用台小相機就可以達成。Lomography鎖定的使用者是一般的業餘拍攝者,平常利用全自動相機拍攝家庭快拍照的族群。這也是Lomography不斷強調,將藝術攝影下放給一般民眾,「這是藝術真正的民主化」。於是樂摸會社宣稱Lomography是一種新的攝影形式 (new way of photography),還擬定一套「十大金條Ten Golden Rules」的攝影守則以示與傳統快照攝影的不同(見附錄一)。

「十大金條」真的讓Lomography成為一種新的攝影形式嗎?「十大金條」包括了「別想」、「動作要快」、「你不用事先想好你要拍什麼」、「你也不用設想你事後到底拍出什麼」、「從屁股那邊拍」等有別於一般教導攝影新手的攝影規則,意圖要攝影者從所有攝影規則中解放,鼓吹攝影者不要使用觀景窗構圖,伸手就拍。最後一條「別管什麼規則」,則是完全推翻其他的攝影規則甚至「十大金條」本身,強調拍攝時完全的自由。所以就樂摸會社的說法是是拍照的過程變得好玩,拍出來的照片也會出乎意料之外。他們聲稱「Lomo相機是一項讓藝術真正民主化的工具,讓所有的人都可以為生活中的每一刻面創造非凡及令人驚嘆的描繪。但與其說Lomography創造了新的攝影形式,不如說他們回到了原點,而他們也不過只是家庭快拍照的另一面相。當我們回顧小相機和家庭快拍照的歷史時,就可以發現Lomography所做的即是將僵化的家庭快拍照賦予新的時代精神。

快拍照(snapshot)這個字是從獵人的辭彙中借來的。西元1860年約翰.賀斯契爾爵士(Sir John Herschel)在使用一連串快速曝光進行動作分析時用了snapshot這個字,但一直要到西元1880年代後,乾式底片的發展使得曝光時間變短後,這個字也才變成常用字彙。這個字得以普遍的原因跟業餘攝影者(amateur)使用簡單相機(simple camera)拍出來的相片有很大的關係(Steinorth 26-27)。西元1888年喬治.伊斯曼發表了第一台箱形、體積較小的“柯達”(Kodak)簡單相機。“柯達”跟以往的相機不同的地方是體積小操作方便,只要捧在手心裡按個鈕就可以拍照,機器本身並沒有觀景窗。當時的廣告標語就是「你只要按個鈕,其餘的交給我們」,拍完一百張後將整台相機交給伊斯曼的工廠進行沖印就可以了。雖然拍出來的品質普通,但還是相當受到大眾歡迎。伊斯曼在西元1989年將賽璐珞製成的可捲式乾式底片以工廠大量生產,業餘攝影的興盛於是從此開始。這種底片保證一定可以拍出成功的結果,並簡化了以往拍攝時必須攜帶大量溼版底片替換的步驟,也不需要馬上沖洗,使得攝影變得可親。西元1900年二月,“布朗尼”(Brownie)相機以美金一元的超低價進入大眾市場造成大轟動,“布朗尼”甚至是以兒童為促銷主力,包裝上印了卡通圖案,還在兒童雜誌上刊登廣告,可見其操作之簡單,就像件玩具。

以往若是要拍照,得到攝影工作室任由攝影師擺弄,也因為溼版底片長時間的曝光,表情和姿勢都很僵硬嚴肅。自從高感度底片的研發、快門速度加快以及相機體積變小後,一般家庭就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拍照,也改變了人們在相片中的表情。因為曝光時間縮短,以往難以捕捉的笑容和一瞬間的動作,變成大家競相攝取的內容,比如嬰兒的笑容,寵物表演才藝,家庭聚會時的歡樂場面等等。在柯達公司的廣告中,常見兒童和母親為家人拍照的情景,將大眾攝影導入家庭生活,變成生活必需品是柯達的商業策略,但也讓這類的家庭快拍照推向攝影史的邊緣地位。相對於以記錄歷史大事件或是尋求美學突破的其他攝影形式,身處在政治與經濟變化潮流之外的家庭快拍照,其形式在攝影史中是處在邊緣的地位(Holland “Introduction” 9)。不只如此,家庭相簿在家庭中也是處於邊緣的尷尬位置。班雅明就描述過家庭相簿是如何地被冷落在家裡最偏僻的一角,相簿內容有多愚蠢,而且頂多一年翻閱一兩次(Benjamin “Short History” 206)。當我們翻閱其他人或是比較每個時期的家庭相簿時,我們會發現內容都大同小異,在觀光名勝前的合影,畢業典禮時抱著花,或是過年圍爐的照片。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在他編著的《攝影:一門中眉的藝術》中以社會學的角度分析攝影如何形塑現代家庭,我們也可以從他的分析中了解家庭快拍照的形式是怎麼變得僵化。布迪厄認為攝影的傳統功能是家庭緊密團結的指標與工具,使家庭生活中的高潮更加隆重與不朽。拍攝家庭生活的高潮於是成為業餘快拍照攝影者最活躍的場合。家庭生活的高潮之一就是假期。日常家庭生活中,比如工作和家事,因為不夠特別,所以通常不會刻意拍下留念。另外一方面,擁有相機跟能享受假期一樣,象徵這個家庭的收入是否能夠負擔,是一種餘裕、可以控制經濟生活的象徵。慢慢地,外出旅遊的假期就約定俗地成為可以加強家庭感情的場合,社會認定拍照的好時機(Bourdieu 35-6)。蘇珊.宋妲就指出大多數人拍照並不是為了追求藝術,而像性和舞蹈一樣,是一種娛樂(Sontag 8)。尤其是彩色攝影,更是被當作“一種歡樂的科技,或,更甚至是一種可以讓派對重新不斷回味的科技”可以加強聚會的熱鬧氣氛和重要性,沒有拍照的聚會好像就氣氛凝重或不重要。有時候拍照本身甚至比聚會本身更來得有趣更令人陶醉,因為相機具有改變回憶的魔力,我們或許不知道相片裡的人為了什麼而笑,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他們笑得很開心(Bourdieu 26-7)。假期造就了攝影的普及,攝影則成就了一個快樂的假期。除了假期外,家庭生活的另一個高潮就是新生兒的到來。宋妲指出這個現象到最後演變成如果父母沒有為他們的孩子,尤其是幼兒時期,拍攝大量照片的話,好像父母不愛孩子一樣。有小孩的家庭擁有兩台以上的相機的比例也相當高(Sontag 8)。為孩童拍攝照片並分送給其他家族成員的責任則是分配給家庭主婦/母親,這也是為什麼簡單相機的消費族群鎖定在女性和孩童。女性沒有特別被鼓勵加入專業攝影師的行列,但是快拍照攝影卻不斷拉攏她們,拍攝快拍照成為一種家務,就像洗衣煮飯,“跟做派一樣簡單”(Holland, “Introduction” 7-9)。

類似像布朗尼相機這樣的簡單小相機,強調的就是“簡單”和“可靠”,讓一般人也能容易地拍出清楚的相片。社會學家Don Slater認為這是柯達公司所達成的行銷革命。“簡單”指的是將使用者可操作的減縮到瞄準與按快門(point and shoot),“可靠”則是保證拍出來的相片一定會成功。Lomography的行銷計策則是相當類似,也是簡單可靠地就可拍出有藝術味的相片。但他們讚美的卻不是柯達強調鮮明清晰的相片,而是模糊怪色的相片。

Lomography的美學來自於當代流行的科技電音、迷幻音樂文化以及藥物文化。模糊失焦,顏色偏離現實生活的照片是最能代表Lomography的照片。這個效果來自Lomo相機的自動快門裝置,Lomo相機並不是全部手動,其實還包含一個由電池控制的快門,它會延長光線不足時的曝光時間。比如拍攝光線較不足的時候,快門會持續開啟到底光充分曝光,這時就會聽到「第二響second click」,快門於是關上。這幾秒的時間內,有時甚至可以長達一分鐘,拍攝的物體若是移動,就會有速度感的光束,或是迷離的光暈。所以樂摸會社特別推薦使用者在室內以及夜晚拍攝,這都是地下音樂文化比較活躍的地方與時間,在他們官方網站的影像檔案庫中,就設有夜晚及酒吧文化的專題。2003年樂摸會社甚至推出新的商品,就是一個有附有紅綠黃等顏色的閃光燈來搭配Lomo相機,讓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就拍出有迷幻風味的照片。

Lomography的成功來自於它又再度加強了相機的魔力,一如產品盒上的標語「Lomo makes you happy」,Lomography把相機作為一種歡樂科技的商品作用再度回收使用。根據馬克斯對商品commodity的分析,一個商品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兩個面向,使用價值指的是商品對我們的生活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性與實用性功能,交換價值則是以物品上施加的抽象勞力為基礎,被社會認定為有價值。相機的使用價值是跟紙筆一樣作為記錄的工具,如波特萊爾所說「作為科學與藝術的小女僕」(88)。相機的交換價值則是作為如布迪厄所說一種歡樂的科技,可以凝聚家庭感情,延長甚至賦予聚會歡樂的氣氛。樂摸會社宣稱「Lomo相機是你忠誠的朋友、幫手和可信賴的夥伴,幫助各行各業的人,在各種情況下,讓無聊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刺激和多采多姿,讓世界變得讓人可忍受,更簡單」。Lomography一開始立志要用千萬張快拍照來記錄世界,但漸漸Lomo相機的交換價值凌駕了使用價值,迷幻色彩的相片組成的Lomo Wall,遠看是幅精心設計過的馬賽克鑲嵌畫,近看相片的內容不過是超級市場推車彩色的推把。

這個符合新世代的攝影新美學,或者應該說,將迷幻美學帶給一般大眾而不僅限地下文化,就是Lomography所稱的「創意許可Creative License」。樂摸會社總裁之一沃夫岡.史川辛格在一次訪問中表示「你不是買這項技術,而是買一個概念」記者延伸說到「這些概念給你更多發揮創意的空間,或更正確地說,挑戰你的創意,忘記一切的成規」。就為了忘記一切成規來發揮創意,俄國以外的消費者必須多付130美元來購買Lomo相機(多附上兩捲底片和小攝影集一本)。這當然是行銷上的一大成功,但是也引來許多非議。一台低科技的普通相機在沒有廣告和商店促銷下,靠著口碑居然在全球賣出數萬台,就連原產國俄國也驚訝不已。俄國LOMO主任兼發言人札曼諾夫聳聳肩微妙地表示這是年輕人的玩意兒。對俄國的LOMO來說,相機的成功只是幫忙將俄國LOMO的名聲帶到國際,希望大家也能參考他們其他的產品,例如顯微鏡和望遠鏡。設在聖彼得堡的Lomo旗艦店,除了顯微鏡、望遠鏡、夜視鏡等光學產品外,還賣蘇打水、礦泉水和零食,但就是沒有賣底片。這似乎說明了俄國人還是無法了解西方人的品味。對他們來說,會買Lomo相機的人並不會想買顯微鏡,而他們畢竟是製造主流實用商品的公司,賣相機頂多提高公司知名度罷了。美國LOMO的副總裁馬克.李維丁則表示「我很驚訝樂摸會社居然能搞得這麼成功。他們賣的不是相機,而是別的。他們賣的是一種概念。那種嬉皮、很酷的活動。他們賣的是文化,一種假文化,隨便你怎麼叫。」

更諷刺的是,Lomography雖然源自於俄國製相機,但俄國並沒有類似歐美的家庭快拍照文化。在Natalie Bookchin和Lev Manovich合作的攝影作品“Digital Snapshot”裡,他們得用電腦數位攝影“再發明”家庭快拍照,因為俄國並沒有這樣的傳統。「相較於美國人人都有台相機,個人歷史跟著柯達的歷史與演進並肩進行,在蘇聯並沒有這樣的大眾攝影文化。除非你有朋友是熱心的業餘攝影家,或是到專業攝影工作室,你才能拍到照。(138)」因為Lomography並不是源自俄國大眾文化,所以才會被批評是假文化,Lomography所形成的是阿多諾和霍克海默所稱的「文化工業」。根據兩人的分析,相較於源自民間的大眾文化,文化工業是以企業手法用「文化」包裝商品利益,回收重新包裝舊有和熟悉事物,為了促使大眾消費而使用討好的方式,進而影響消費者本質。換言之,文化工業企圖壓抑和規格化個人之間的差異性,並不能傳達出深層的意義。

但是我們要注意到,家庭快拍照文化一開始就是被企業包裝的文化工業,雖然拍的是個人私密生活,但呈現在相紙上的卻是模擬廣告上的和樂家庭,攝影方式也被定型,好像非要模仿明信片上的風景,自己才真正算是拍了照。以家庭快拍照作為創作素材的法國藝術家玻東斯基在1971年的一項作品「D氏家族的相簿」中,照自己的意思組合朋友D的家庭照並用相片編排家族編年史,但他除了朋友D之外,相片上其他的人他都不認識,所以編出來的家庭史當然完全不正確。其中真實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家庭照是集體儀式的見證,照片並不能告訴我們關於這個家族的任何事,它們只會帶我們回到我們的過去,回想起過去相似的經驗。家庭快拍照在企業的推進下,人們的生活經驗變得類似,而在相片中失去了每個家庭的獨特性。

Lomography所提出的「十大金條」為的就是突破這些成規,不只在某些特殊時刻才拍照,不要模仿風景明信片拍照,不要管構圖,可是本身卻又變成另外一個限制。「十大金條」裡的「別想Don’t think」只是再度驗證人們認為攝影不需要思考的偏見。Lomography宣稱不會拍出跟別人大同小異的照片,但是看看使用者刊登在官方網站上的照片,每個人都拼命模仿「成功的」Lomography。樂摸會社還因應使用者的需要,推出有顏色的閃光燈,因為有許多使用者抱怨拍不出像網站上有奇特顏色的照片,似乎使用者比較熱衷實行第十條金條「別管什麼規定了」,而這不管什麼規定,只是給攝影者帶回到原來的拍照模式時一個好聽的藉口。

到底Lomography是不是假文化,而Lomo相機真的不是古董相機卻一直被宣傳成彷彿是見證歷史的重要相機,這些對Lomo愛好者並不重要,Lomo相機給了他們修復古蹟、接近歷史的機會。此時我要借用布希亞對古董antique的分析來補足文化工業和交換價值所沒有觸及到的使用者心理層面。布希亞在他的《物體系》分析一種他稱為「新-文化症候群:修復古蹟」的現代人追求古物的心理。他認為人們追求已經失去實用價值的古物,是為了見證、回憶、懷舊和逃避,古物擁有一種氣氛價值,代表了過去的時間,於是古物比起新製品更接近真實authenticity、神聖、自然和原始知識,給了現代人追求活在其他時空的可能性。布希亞舉了一個建築師如何利用一座農莊廢墟的可用物,「修復」了一座又今又古的農莊的例子。建築師在挑選可用的建材(數量很少,也不具有建築的實用性)後,將這些建材和現代建材一起搭建起來,成了一座具有「共時性、貫時性和時代錯亂」的農莊。如果建築師只是剷平老農莊,重新蓋新屋,那麼其中歷史的真實性就會消失,也就不能滿足建築師深刻的需要。這個需要就是追求起源origin的渴望,這些老建材給了建築師像是偶像和護身符般的效果,它們不是單純的配件,而是一種文化記號,更象徵一種內在的超越。以往只能用世襲繼承的高貴地位,比如血統和出身,現在已經被物質符號所取代,以往古老社會地位的象徵,如今可以用新獲得的財富購得,不管物品真偽,品質是否良好,只要能滿足對起源、真實的渴望。結果是古物供不應求,現在只有贗品才能滿足對真實的幻想(Baudrillard 73-84)。

失去歷史感的人們,面對不過十幾年前的物品竟有隔世之感,一台一九八○年代初期製造的普通相機,因為外型與功能竟意外變成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時代錯亂的古物。因為手動操作,Lomo使用者認為他們更接近了攝影的原點,可以將機械介入的部份減到最低,但其實如果沒有電力控制的快門,也無法造就Lomography迷幻的影像。Lomography給了消費者可以用低價買到古物的錯覺,當消費者發現有了相機並不一定能拍出想要的影像時,樂摸會社又不斷仲介各樣的、已經停產的蘇聯相機還有便宜但功能有趣的玩具塑膠相機來轉移注意力,Lomography最後只能不斷消耗相機,而無法達到樂摸會社所承諾的將藝術下放給一般人民,只是培養出一批忠誠的消費者,在新商品中彼此交流。與其說Lomograpy是新形式的攝影,不如說是一種人際關係,攝影者在使用共同的相機下交換影像心得,其實跟一般的攝影俱樂部也很類似,只是Lomo相機給了他們低價與不同世代的新選擇,得以自己組成同好圈,而不需要加入已經形成的攝影俱樂部。而且使用Lomo相機可以象徵自己品味不同,被放在Lomo名人錄的一長串人名正是這新品味的監護人。

本文最後的部份是關於Lomography在台灣的發展。Lomography在台灣一方面反應了台灣新世代的感知方式,另外一方面卻又暴露出人們認為攝影只是項興趣,只要用「玩」的就可以的偏見。

台灣的樂摸大使在2001年時於台北設立,之後2002年高雄也有樂摸大使設立。台灣的樂摸大使算是密度相當高,在推廣活動方面也相當積極,2001年4月在台北逸之森畫廊舉辦了「樂摸癖-好攝展」,當時是邀請了各行業的專業人士共七人,包括建築師、設計師、時尚雜誌攝影師等等,使用Lomo相機來拍攝,當時中國時報報導的標題是「十九世紀相機捕捉二十一世紀世界」,當然不是這麼一回事。總之,類似像這種邀集各行各業專業人士的攝影展在亞洲Lomography發展初期相當普遍。隨著在時尚雜誌與流行訊息電視節目中頻頻曝光,並在誠品書店還有一些風格咖啡店設櫃販售,吸引不少年輕人注意,從樂摸大使成立到去年八月已經有超過三千多名會員加入。隨著人數增加,原先邀請專業人士開展的形態慢慢被一般的Lomo愛好者的競賽所取代,Lomographer的結構也比較不會像一開始屬於某種時尚小圈圈,因此台灣各地的風情紛紛攝入,北部的樂摸愛好者多是拍攝城市的風貌,南部則有本土風情,廟會和小學運動會紛紛入鏡。雖然拍攝主題不盡相同,但他們大多遵照「別想太多」「別管規則」的指示,高雄方面甚至舉辦了名為【我不思故我在】的展覽。

這個看似有趣的標題其實暴露出台灣長久對快照攝影的忽視與偏見,我認為這正是Lomography能在台灣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根據吳嘉寶分析台灣攝影的流變來看,我們可以看到Lomography在台灣被接受的脈絡。戒嚴時期攝影的主流是沙龍攝影,主題集中在風景花鳥,刻意避免觸及敏感的政治話題。1980年代則興起新聞報導攝影試圖改變台灣的政治環境,以攝影揭露人道關懷,主題則以原住民、勞工及本土風景為主。這兩類攝影也成為台灣攝影的主流,一般提到攝影,印象就是拍蓮花或是拍辛苦工作的人們。等到解嚴,台灣攝影又邁向第三階段,混合攝影和其他媒材的多媒體裝置藝術開始出現。第四階段,也是現在Lomography的主要族群,則是受到電視廣告、音樂錄影帶和電玩遊戲影響的年輕世代,他們以攝影為表現自身的方式之一,對於以往的攝影技巧和暗房技術並不是太在意。輕巧好操作的全自動相機更是大量女性投入攝影的領域。

然而受到台灣的政治經濟環境影響,業餘攝影一直被認為用「玩」的,是一種興趣和嗜好,或是有錢人的玩具等等。台灣樂摸的宣傳一開始也是走這個方向,比如強調這是間諜相機(新外國玩具),以及將自己定義為城市游擊隊或憤怒的年輕人,聲稱自己反政府反美學,但看來只是對既有的權威不滿而套用的花俏名詞,拍攝的主題其實是年輕人的生活,對攝影本身並沒有太多反思,只強調數位攝影是一種假象,但看起來比較像是為自身產品的辯護。

台灣較早對Lomography有所討論的破報記者丘德真則注意到東南亞地區發展的是一種「後殖民頹靡紀事」,因為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及一直困擾這個地區的國族認同問題,使得年輕人選擇用模糊和失焦的方式來抗拒現實生活。在一場港台合辦的展覽【B-side】,強調的就是看看生活的另外一面,積極快樂的一面,為苦於經濟蕭條的人們提供短暫的團體精神治療。Lomography一開始以外來商品的姿態進駐,後來卻被當地的使用者賦予新的意義,也可算是一種對文化工業的反抗。

在數位相機以及精密相機盛行的現在,一台低科技相機居然也能受到歡迎,在了解到其背後的商業力量與意識形態後,我們可以了解到Lomo不過是相機市場的其中一台,比起相機本身,參與人員的付出更值得關注,未來這批人若能長久持續攝影活動,並不限制使用任何種類相機,或許會是一股新力量。2003.8.30

比爾蓋茲的十一項人生建議

比爾蓋茲在某個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中,對畢業生提出十一項極為睿智的人生建議與畢業同學共勉之:

1.人生是不公平的,習慣接受吧。

2.這個世界並不在乎你的自尊,
只在乎你做出來的成績,然後再去強調你的感受。

3.你不會一離開學校就有百萬年薪、
你不會馬上就是擁有公司配屬手機的副總裁,
二者你都必須靠努力賺來。

4.如果你覺得你的老闆很兇,等你做了老闆就知道,
老闆是沒有工作任期保障的。

5.在速食店打工並不可恥,你的祖父母對煎漢堡有不同的看法:機會。

6.如果你一事無成,不是你父母的錯,所以不要對自己犯的錯發牢騷,從錯誤中去學習。

7.在你出生前,你的父母並不像現在這般無趣,
他們變成這樣是因為忙著付你的開銷、洗你的衣服、
聽你吹噓你有多了不起。
所以在你拯救被父母這代人破壞的熱帶雨林前 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間吧。

8.在學校裡可能有贏家輸家,在人生中卻還言之過早。
學校會不斷給你機會找到正確答案,真實人生中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9.人生沒有寒暑假,人生不是學期制,沒有哪個雇主有興趣幫你尋找自我,請用自己的時間來做這件事吧。

10.電視上演的並非真實人生。現實生活中每人都要離開咖啡館去工作。

11.對書呆子好一點,你未來很可能就為其中一個工作。

很多人都在選擇及猶豫中錯過許多機會
其實大膽的去尋找事實真象
才能有所收獲

為何你的相機不重要

特別感謝Ken Rockwell先生同意將此刊載於KenRockwell.Com的原文翻譯成中文版本。另外尚有荷蘭文、越南文、俄文及匈牙利文版本可供參考。

基於尊重原作版權與作者的智慧財產權,請勿任意轉載本文,謝謝。

This artical was originally written by Mr. Ken Rockwell in English here. It is also available in Dutch, Vietnamese, Russian and Hungarian.



Why Your Camera Doesn't Matter?

為何你的相機不重要? - 給想要拍出好作品的攝影同好



為何在60年後的今天,當攝影器材不論是在照相機的功能、鏡頭的銳利度、底片的細緻度以及解析度都已經改進到一定的程度,卻仍然沒有人能夠取代或甚至拍出相同於安塞亞當斯(Ansel Adams)在1940年代所拍攝的作品?

在安塞所處的時代,並沒有像Photoshop這樣的電腦軟體,那麼他是如何創造出那些無與倫比的作品?許多企圖挑戰大師的人很快發現自己的失敗,他們有些或許可以很接近如攝影大師傑克迪金卡(Jack Dykinga)一般,然而每個人的作品卻又不盡相同。

為何有攝影師帶著最特別的攝影器材,前往他們利用網際網路(Internet)所取得,當年安塞亞當斯或是傑克迪金卡拍攝照片時所站過的精確位置,他們透過觀景窗構圖,並且小心翼翼地比對著他們手上那安塞或是傑克的攝影作品,試圖仿造大師們的心血結晶,然而,結局往往是他們或許能夠拍到非常接近大師作品的外觀,卻沒有辦法得到跟原作品相同的那份衝擊與感動。

上述所言絕非空穴來風的笑話,大家可以參考以下這個連結,由於天文學家預測,安塞亞當斯於1948年在優美地國家公園所拍攝的作品『秋月』(Autumn Moon),畫面裡那月亮與山脈相互輝映的景象,每19年就會重複一次。於是在2005年9月15日那天,將近300位業餘攝影玩家浩浩蕩蕩地從各地出發,在天文學家所預言的位置集結,然而結局卻是,是他們並沒有拍到相同於安塞作品中的雲、佈滿山頭的雪景或是月球上的陰影,然而仍有參加該次活動的攝影者說:『除此之外,我想我們已經拍得很像安塞的作品了。』相信安塞亞當斯如果在場聽了應該也會膛目結舌吧!?

他們當然無法拍到他們認為自己可以拍到的影像,因為令人拜服的攝影師來自於能創造鼓舞人心的靈感,而非擅長於仿造他人的作品。

為何即使我們都知道,可以利用Photoshop這樣的軟體,將任何我們認為不好的影像,處理成為一幅幅傑出的作品,卻往往在花上幾個小時的修製以後,才發現這些經過後製的影像,可能比他們在原始未經處理前的樣子還要糟糕?

或許一幅影像完全是造就於一個藝術家的眼光、耐心與恆心再加上技術,而非他的器材。

一台相機捕捉到的是你的想像力,沒有了想像力,就沒有照片,那只是垃圾。

英文『image』(影像)這個字來自於另外一個英文字『imagination』,也就是想像力的意思,而非來自於『lens sharpness』(鏡頭銳利度)或是『noise levels』(雜訊程度)。大衛拉卡貝爾(David LaChapelle's)的作品完全關乎於他自己的想像力,而非他的照相機。佈置出他那些瘋狂的攝影場景是最難的部分,一但場景佈置完成,任何相機都可以用來作為他的拍照工具,然而如果把大衛所使用的相機交給我,並且給我相同的模特兒,我也無法拍出任何跟他相同的作品。

我之所以會在我的個人首頁上放上那張我與一隻大砲鏡頭的合照,完全是因為這麼一來我就不用在網頁名稱上多寫一句『這是攝影師的網頁』或是『這是一個攝影網站』,那顆大砲鏡頭能夠比文字更明顯而快速地表達這個網站的主題,這就是所謂的視覺語言,讓我們一眼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事情的重點,而事實上我已經好幾年沒有碰過那隻鏡頭了。

任何一台照樣機,不論多好或是多壞的照相機,都可以被用來創造那些出色的雜誌封面、贏得攝影比賽的作品,或是被懸掛在美術館裡面供人參觀。

不論是照相機或是鏡頭的品質,都跟攝影作品的內涵深度毫不相關。

喬荷馬斯的13 x 19” 限定版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系列相片,在曼哈頓的金別克門美術館以650美元一張販售,而這些照片是用D70拍的。

有許多展覽販售由Holgas相機所拍出來、價格高昂的照片,但是販賣者不會告訴我這些作品是用什麼相機拍的,因為在這裡,全新的Holgas相機一台只要14.95美元(相當於500元台幣不到),你可以欣賞到許多以Holgas相機拍攝的得獎攝影作品,展出於華盛頓區的可可畫廊所舉辦的『2006歷史的雙眼- 白宮新聞攝影師協會攝影比賽展。

攝影大師霍克伊凡(Walker Evans)曾說:『人們總是問我用何種相機拍照,其實拍照的不是相機,而是……』接著他用食指輕敲著指向自己的腦袋。

西元1837年新墨西哥的一間教堂裡出現了一個傑作,傳說中耶穌的父親約瑟所建造的木造樓梯(奇蹟樓梯 The Miraculios Staircase),有人會在乎他是用什麼工具去建造的嗎?利用網路上的搜尋引擎去查一查,您會發現我們可以得到許多關於這座木造樓梯的學術討論,但是絕對找不到任何關於他所使用工具的相關資料。

你的器材『並不會』影響到你的作品的品質,花較少的時間與注意力去關注於你所使用的器材,那麼你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注意思考如何創造更令人讚賞的影像。

正確的器材只是協助你能夠更簡單、快速且更方便的得到你所想要拍到的影像。

誠如安塞亞當斯於1937年時,在一封回覆愛德華(Edward Weston)請求他建議如何添購鏡頭的信中說到:『任何良好的現代鏡頭都已經經過矯準,能夠在最大光圈時有最好的分辨率表現,縮小光圈只是增加景深而已。』(詳見安塞亞當斯的自傳第244頁)

70年前,安塞亞當斯雖然沒有浪費時間在擔心他的鏡頭有多銳利,仍然能夠創造出許多以難以置信的銳利而聞名於世的影像作品。

經過這70年來的沿革改進,比起拍攝所謂的測試圖,我們應該更有餘裕地去專心致力於製造極為漂亮的照片。當然這些大型相機所使用的鏡頭,其最佳光圈值不論是在1930年代或時至今日,都只維持在f5.6左右的水準,而一般相機與數位鏡頭最佳的光圈值大約比這個數值再縮兩格。

購買新的攝影器材並不會讓你的攝影進步。數十年來我認為『如果我擁有了那顆新鏡頭,那我就能夠拍出滿意的作品了!』不過…..這個慾望似乎沒有停止的一天,如今我已經有超過30年的攝影經驗,然而永遠有更新更好的鏡頭在吸引著我。熬過去!看看這篇文章『The Station』,你將會得到更多啟示。

1985年,伊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在他的工作室裡做了這麼一個註解:『照相機唯一該做的事就是從攝影裡滾出去。』

當時有兩位從加拿大Nova Scotia州來的女士,她們在一間相機店工作,並且是十足的徠卡(Leica)迷,她們存了錢並且各自買下了一部徠卡相機,由於景仰伊恩斯特哈斯是個使用徠卡相機的攝影師(雖然他在1980年代幫萬寶路香煙拍攝的廣告是用Nikon相機拍的),所以盡了許多努力才得到進入伊恩斯特攝影工作室的機會。

初時伊恩斯特並沒有發現,直到她們來到工作室的第四天,他才警覺到原來這兩位小姐把注意力都放在徠卡相機上面,在一次的談話中,兩人仍不斷提出關於徠卡相機,當其中一人再次提及徠卡在攝影上所佔優勢的問題,伊恩斯特終於忍不住的說:『徠卡相機和其他的相機並沒有不同,它們都能夠留下妳們所看見的事物,但是,那也要妳們要『看得見』才有用!』

從此之後伊恩斯特的工作室裡在也沒有人問起徠卡、Nikon、Canon或是任何其他品牌的攝影器材了。

伊恩斯特還說過:『什麼是最好的廣角鏡頭?只要退後兩步,順便看看海闊天空!』

你能在這裡見到一些世界上最棒的攝影作品,該網站的版主在這裡也提到跟我相同的主張。還有在這裡有一些關於為什麼擁有更多鏡頭只會讓你拍出更糟糕相片的相關文章。這裡有一些我用一台已經被使用過50年,價值3塊美金,比現在市面上的即可拍型相機更為陽春的箱型相機所拍攝的黑白照片。另外這個網站裡看到的出色攝影作品,是用Olympus 8080傻瓜相機所拍攝的。

法國攝影大師安德瑞斯菲南格(Andreas Feininger)(1905-1999)曾說過:『有很多白痴的攝影者說:『啊!如果我有一台Nikon或是Leica相機,那我就可以拍出偉大的照片了!』 而這是我這輩子聽過最笨的一種說法。除了觀察力、思考及對事物的興趣是能讓人拍出好照片的元素,你還應該去除那些諸如錯誤的光線,錯誤的背景或是不正確的拍攝時間等等,會破壞一幅攝影作品的因素,否則就別拍了!不管在你面前的主體有多美!』

人們都知道車子本身並不會自己開動,打字機也無法自己也文章,荷蘭畫家林布蘭特(Rembrandt)的油畫筆也不會自己畫畫。所以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聰明的人會認為有照相器材能夠自動幫他們捕捉影像?就算是最高級且先進的進口車也不能在高速公路上不靠人力而自行保持行駛在同一車道上,更別說他能自動載你回家了!無論再先進的攝影器材,你仍然需要負責在正確的時間將他帶到正確的地點,然後將他指向正確的方向才能正確地得到你想要拍攝的影像。

每一台相機都需要你來幫他設定拍攝條件,不論那是一台多先進的照相機。絕對不要去責怪你的相機怎麼會不懂攝影,居然拍出錯誤的曝光或是拍出不符要求的模糊影像。

一個好的車手,即使他駕駛著一台像Geo Metro這樣的爛車,一樣可以在大白天 從許多在後頭緊追不捨的警車群中逃逸,那是車手的能力,而非那台車,請看這則報導。

接下來我要告訴大家我是如何得到這些體悟:

當我開始學習某些技藝,比如音樂、攝影、衝浪或是其他任何事,在該技藝的領域中,總是會有一座需要挑戰克服的高山。最初的20年當你開始學習任何技藝時,你大概只知道你自己手上有個很好的工具,不論是相機或是衝浪板,你可以確定的是,你所使用的工具跟在該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的專業人士可能是相同等級。你會花很多的時間關心自己的器材而且想盡辦法要買到更好的設備。20年後,你終於跨過那座山,成為該領域中的佼佼者,也可能已經名揚四海,然後有一天,當一個後學之輩跑來請教你的意見,要如何像你一樣成為該領域中的一位人物,你才頓悟到並且理解,原來這一切跟你所使用的器材一點關係也沒有。

你最後終於體會到那些你曾經使用過的,所謂正確的器材,只不過讓你更容易得到你所要的外在,而其實就算當初你沒有這些玩意兒,或許只是多花一點心思,你一樣可以達到今天的成就。你體會到原來對於那些你所使用的器材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造成你發揮技藝時的阻礙,而如果你把這20年來所浪費在研究這些器材的時間,花在如何專心致力於該技藝本身,那麼你可能可以在更短的時間達到相同的成就。

2003年的12月,我在一個選拔賽中見到了菲爾柯林斯(Phil Collins),人們一聽到他的音樂就知道是菲爾柯林斯來了,有一群人趁著菲爾暫時離開位置的時候,把玩起他的樂器,結果你猜怎麼著?他們彈奏的一點也不像菲爾,反倒是像罐頭發出來的聲音一般。菲爾柯林斯就是菲爾柯林斯,你會認為是他的樂器讓他成為有名的菲爾柯林斯嗎?

有一位來自於密西根州的賽車教練,他其中一位學生的女兒也想要學賽車。有天她用租來的小車(Chevy Cavalier)在賽道上試開了一番,沒想到隨隨便便把一些開著保持捷911或是雪佛蘭跑車的中年禿頭男人甩在後頭。怎麼可能呢?很簡單,她開車時非常的注意賽道上的各種標示,並且很滑順且很穩定的保持在賽道線上,而不是努力嘗試如何把車子的馬力發揮到最大,或是耍一些花招證明自己開車的技術有多好。那些老杯杯非常的不能接受,自己居然會在賽道上輸給一個16歲的女生。

當然,如果你是個職業車手,絕對可以把一台車最大的功能與優點完全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是如果你只是個一般人,不論是車子、相機、慢跑鞋都只是你用來發揮自我的工具,你自己才是事情成敗的關鍵。

如果你問那些使用贊助廠商提供器材的各行頂尖好手,他們會這麼跟你分享他們的經驗的。

那為什麼那些讓你佩服的藝術家仍然要使用那些昂貴的器材,如果其實器材並不會讓他們的表現有所不同?答案很簡單:

1. 好的工具讓他們更容易得到出他們想要達到的效果,一般的器材可能會讓他花去較多的時間。

2. 這些器材的耐久性對於這些每天都在使用他們的人來說,可以比較耐用。

3. 這些器材可能有某些功能是某些攝影師慣用的,而這些功能讓他們拍起照來較為得心應手,但不代表更好的照片內容。

4. 嘿!老子有錢想買最高級的器材有何不可?但不代表它能幫我創造什麼創意在我的作品裡。

正如我所說的,那隻大砲鏡頭在我的首頁只是要讓大家一眼就看出這是個攝影網站,還可以省掉我的畫面空間,讓我可以只寫一個大落落的『 Ken Rocawell』

這裡有一些菲律賓人用手機上的相機所拍得的照片。

最後一個例子,我買了一台無法正確對焦的二手相機,它已經被我送回去賣我的店家做了好幾次的維修,每次維修完後,相機就如當初我買時的樣子回到我的手上。身為一個攝影師,我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雖然是非常的麻煩,但是在任何情況下,我只要手動修正對焦的設定即可。而用這台相機拍的這張作品幫我贏得許許多多獎項,而且它被懸掛在洛杉磯的一間美術館,他們把一幅安塞亞當斯的原作收起來,改放了這幅作品。 當然展覽過後,我的這幅作品又被換上了安塞亞當斯的那幅原作。然而請記得這幅作品是我用一台修不好的二手相機所拍攝而成。

在這幅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當我的朋友都決定要去吃晚餐的時候,我則選擇停留在拍攝地點,當我料想接下來將會出現令人驚奇的天色,我用這台相機以四分鐘的曝光時間拍下這幅作品,然而其實如果我用我另外那台3塊美金買來,拍下這些黑白相片的那台的箱型相機來拍攝相同的景象,其實也會得到相同的影像。

就像我常常收到一些男性讀者寄來的抗議信件(從來沒有女性這麼做),他們大多是反對我個人對於器材的選擇。他們對於我所使用與介紹的器材非常有意見,只因為我可能用了跟他們不一樣的器材。問題是誰在乎呢?這些人真是可憐,他們大概是還沒跨越攝影這個領域的那座山,而天真的認為某些品牌的器材還代表著某種程度的優勢或意義。他們認為工具是他們精神上的延伸,所以如果我對於他們信仰的器材有所質疑,他們也會捨身出來保護他們所堅信的器材。這裡有些徠卡迷對於我的這個網頁有很大的不滿。不過我要說的是,所有的器材都有其不同的價值,那完全取決於你要的是什麼以及你如何使用它,然而適合你的器材卻不一定適合我,反之亦然。

任何相機不論好壞,都能被用來創造出色的雜誌封面照片、攝影比賽得獎作品或是被懸掛在美術館裡供人欣賞的作品。相機與鏡頭的品質幾乎跟攝影作品的品質無關。

如果你能夠將自己的器材發揮到極限,那麼你大概已經擁有所有你所需要的器材了。更好的器材並不會幫你拍出更好的照片,因為並不是器材讓你成為更好的攝影師。

攝影師才是拍照的人,而不是他的相機。

可悲的事只有少數人領悟到這點,大多數人花許多的時間,檢討自己的器材如何讓自己拍出差勁的照片。

購買最新的相機只能保證你不會拍得更糟。

更有內涵的教育才能讓你拍出更好的照片,而非更多的相機。

別因為你的作品中缺乏任何東西而指責你所使用的器材,不相信的話你可以到一些有攝影作品的博物館或是相關的歷史書籍,看看50年前甚至100年前的人就已經得到的精湛工藝品質。相較起來現代的器材著重於方便性,而不在於影像品質的提昇。請到我的死亡谷美術館(Death Valley Gallery),去看看我所拍攝的黑白照片,是不是很銳利呢?這些相片都是用一台3塊美金,無法調整曝光設定的箱型相機,加上一顆已經使用過50年的老定焦鏡所拍攝而成。這台相機比市面上的任何一台即可拍相機都還要陽春。

我曾經使用以美金10元購得的二手相機,拍出技術上及藝術上都堪稱驚奇的作品,也曾經使用我那價值一萬美金的鏡頭與Nikon機身,拍出許多垃圾不如的照片。

1921年,攝影大師愛德華(Edward Steichen)使用他跟所下榻飯店的領班服務生借來的一台柯達相機,在雅典衛城(Acropolis, Athens)為Isadora Duncan拍照。他之所以沒有使用自己的相機,是因為原本他們計劃只用拍攝電影的器材來呈現,然而事實證明後來雖然他使用借來的照相機,那張照片仍然是非常的出色。 這張照片於2000 - 2001被展示於懷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The Whitney)。

你需要時間去學習觀察與構圖,當你浪費越多的時間在擔心你的器材,那麼你能夠花在構思如何創造偉大影像的時間就會相對的減少。你應該擔心你的作品,而非你的器材。

每個人都知道,一台比較好的打字機或許會讓你在打字的時候更輕鬆愉悅,然而一個人寫作的能力,跟他使用何種品牌的打字機,或是他能否維修打字機,是毫無任何關聯的。既然如此,為什麼仍然有許多人認為,一個人是如何使用何種相機,或是他對於快門速度、鏡頭設計甚至是相機設計工藝的精通與否,跟他能否創造出引起興趣的作品,有任何的關聯呢?

就像想要寫作的人必須知道如何操作打字機一般,想要攝影的人也必須了解如何操作一台相機,但是這卻只是創作過程中的極小的一個環節。您知道我是用什麼牌子的電腦以及什麼軟體完成您現在正在閱讀的這篇文章嗎?您當然不會知道(除非您有讀過我的『關於』網頁),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對我有意義,可是對各位讀者來說卻沒有任何意義,就好比沒有人會在欣賞您的攝影作品時,關心或注意哪一幅作品是用哪一台照相機拍攝而成,因為那真的是沒有必要。

知道如何去做一件事情,跟有能力完成一件事情,已經算是兩回事,而要把一件事情做到令人稱許,那又更是另外一回事。

比如我們都知道,要讓一台鋼琴發出聲音何其簡單,只要用手指頭去按琴鍵,用腳去控制中踏板,一般人也能輕易地讓鋼琴發出聲音,但是要能夠用鋼琴彈奏出感動人心的音符,那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別認為越貴的器材代表越好。

擁有太多的攝影器材往往是拍出最差勁照片的好方法。

價值越昂貴的相機與鏡頭,其所代表的實質意義往往與其價格不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