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Bruce Sun傳來的一頁好文章,節錄在這裡跟大家共享
*********************************************
巴菲特、賈伯斯 200位名人成功秘訣
《成功長青》作者告訴你有錢人怎麼想
過去我們被教導:先努力變有錢,再追尋有意義的生命。但埃默理從兩百位成功人士的調查卻發現:先找到有意義的事情,你才會變有錢。
(採訪整理)曠文琪
「我現在的心是滿的,」香港凱悅飯店大廊咖啡座裡,《成功長青》(Success Built to Last)的作者埃默理(Stewart Emery)認真的對我說。大廊裡的音樂正好響起,我卻有點恍惚,因為他剛剛才跟我說:「我跟我的妻子,今年都驗出得到癌症。」
埃默理,滿頭白髮,一位暢銷書作家,他的《成功長青》一書,被視為企管暢銷書《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從A到A》(Good to Great)的個人延伸版本,二○○六年被美國《商業週刊》選為當年生涯領導類最佳書籍。這本書是他與《基業長青》作者薄樂斯(Jerry Porras)的共同作品。
「我跟薄樂斯、柯林斯(Jim Collins,《基業長青》的另一作者)理念很相近。」「我們從《基業長青》的計畫中,看到很多企業可以持續成功,於是就想了解,這方法能否用在個人上。」
要永續成功 先做有意義的事,再設目標
他在香港接受《商業周刊》兩小時獨家專訪,暢談他訪談兩百位成功人士後,所得到的心得:一開始只想要追逐成功的心態,反而是成功長青的最大陷阱。他說:「沒有熱情,是無法讓人專注,與持續學習的,而這卻是全球化競爭下,最需要擁有的能耐。」
結束前,我訝異得知他與妻子生病的事實,但他卻笑著說:「我真高興,很早就做自己有熱情的事情||幫助人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編按:三十年前埃默理就投入人類潛能發展運動。)化療中的他,神色看來很滿足。「我現在還在寫下一本書,」「幫助人才讓我有活力,」《成功長青》一書,就是他眼中幫助人的方式。
埃默理說,他與薄樂斯花了十年的時間,與史丹佛和華頓商學院團隊,訪談超過兩百位名人,包含達賴喇嘛、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與摩爾定律發明人、英特爾創辦人之一摩爾(Moore)等人士,了解他們為何能持續成功超過二十年。
最後的結論呢?「成功的秘訣都相同。」要永續成功,一開始就要選對自己有意義,且有天賦能做好的事,換成企管術語就是找出核心能耐。以下的專訪對談中,你會讀到,想要成功,人必須、也不得不「忠於自己」的理由。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們主張,要持續成功,就要先找尋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為什麼不是先設定積極的目標?
埃默理答(以下簡稱答):有目標又如何,沒有情感的動力去驅動,通常都會做不到,或是碰到挑戰就放棄,如果一開始只是想追逐成功,反而會是持續成功的最大陷阱。
我們所指的有意義的事情,是你有熱情、做得好,且願意去不斷學習的事情。
專注與熱情 成為全球化時代的競爭力
比如說,我們訪問蘋果電腦的執行長賈伯斯,他做電影,又經營蘋果電腦,這兩件看起來不同的事情,為什麼都可以做得很好?他說,那是因為他很愛美的設計,想要傳達出去。不管是電影的呈現或是iPod,你都可以看到這個目標。
我們訪問Chiron(美國著名生物科技公司,以五十四億美元被諾華購併)創辦人艾德‧彭霍德(Ed Penhoet),他過去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教授,創業期間,壓力大到上班途中會先停車到路邊嘔吐才上路,但是他仍堅持下去。我問他為什麼,他說,絕對沒偉大的目標,只是當初他的叔叔死於癌症,讓他很想利用知識幫助更多人。(編按:Chiron是最早把C型肝炎病毒HCV無性繁殖的公司。)
問:人要一開始找到有意義的事情很難?
答:至少你先去辨認,你的人生目標是被誰決定的。如果你找不到,睡覺前,回溯一下,當你是小孩時,你夢想長大後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問:放棄社會期望的目標,而去追求自己渴望與拿手的事情,這代表人將承受更大的社會壓力,這對亞洲人而言,難度似乎更高?
答:對,這似乎是一個革命(笑)。不過我們訪問聯合國前助理秘書長穆勒(Robert Muller),他在聯合國對推動和平有很大貢獻。我請他形容他的人生,他說,沒什麼特別,但是那都是他所選擇的,因為是他選擇的,反而願意全力付出。成功與忠於自己,在這些人眼裡,是不衝突的。
問:這道理聽起來還是很理想?
答:好,如果以競爭力來說,在全球化時代來臨後,你必須專注在一件事情,那是你想一直學習與進步的,這樣你能有競爭力。你想,要你跟一個對這件事情比你熱情十倍的人競爭,你競爭得了嗎?他們可以打破疆界,從全球各地跟你搶工作。
問:這些結論,都是這些成功者所述。我的意思是,是否有可能他們因為已經很有錢,所以才會去想追求有意義的生活。或許我們應該先餵飽自己,然後再談這些?
最有錢的人 都是忠於內心的選擇
答:不不不!(連連搖頭)。我們對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問過同樣的問題,「哈哈,因為你很有錢,所以你可以這樣說。」他的回答是:「我很年輕的時候,就熱愛自己的工作。你說,這份工作我打算做十年,雖然不喜歡,但是我打算做滿十年再如何如何……,對我而言,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說法,就像是把性愛存起來,等老了再享受一樣。」
成功的人,不會被他們不愛做的工作給困惑。
問:我同意「追求有意義事物」的論點。但是你在書裡提到,生活與工作的平衡是個屁……。這兩者之間是相衝突嗎?
答:哈哈,那是我們訪問這些成功人士之一,有人脫口而出「平衡個屁」的話。過去我們把平衡,想成把時間平均分配成四個或五個符合眾人期望的事情。但我們訪問英特爾創辦人摩爾、達賴喇嘛,或是曼德拉(N. R. Mandela,南非前總統),U2主唱波諾(Bono)後,他們根本沒有把平衡當作重要議題,因為他們都很忙著從事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
大家面臨生活平衡的時候很掙扎,其實你需要的不是很精準的平衡,而是不得不捨去的興趣。當你找到後,一切都自然會有答案,而不是為平衡而平衡。
問:為什麼你認為,讓人做有意義的事情,也是企業主該關心的事?
答:這就是《從A到A》所說的,先找對的人上車,請錯的人下車的道理。卓越的企業,會更講究核心價值,更要求員工可以共享理念,一起為有意義的事情努力。
共享理念的員工 才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可笑的是,大多數的企業雇用人是因為他們可以做什麼(What they can do),但是開除他們卻是因為發現他們是誰(Who they are)。他們終於發現,雇用對事情無法產生熱情的人,做事品質是不可能會好。
蘋果為什麼會成功?我們訪問賈伯斯後發現。他強調的不是設計能力,而是能讓所有人圍在他身邊,一起渴望推出漂亮的設計,在蘋果,每個人的工作都是設計,連業務也要想,賈伯斯對CEO的定義是體驗長(Chief experience officer)。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讓消費者擁有美好產品的體驗。這自然感染到消費者,人家說體驗經濟,如果員工沒有熱情在裡面,消費者是感受得到的。
問:企業要建構此環境也不容易?
答:對,很難。Google會花六個月的時間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與他們志同道合。他們談的意義是,讓所有人都可以透過網路享受全球的資訊,Google給這些工程師很大的自由與權限,去達成它。所以大家很快樂。但是微軟就是只設定數字目標的公司,這無法驅動員工的情感,我認為這就是可以解釋兩者差距變大的原因。(編按:截至十二月二十四日,Google股價是微軟的十九倍。)
我們曾經這樣建議人,如何找出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人事物。這個方法很殘忍──就是假設自己要離開人世,你心目中最在乎的是什麼,人通常就會有難能可貴的啟發。我其實想說的是,人別總是要到面臨巨大挑戰與挫折時,才去思考這些,你不覺得,很早就開始做你有熱情的事情,如果還能把它做好、做到成功,那不是很美妙的事嗎?勇敢一點!
埃默理小檔案
出生:1941年
學歷:雪梨大學主修哲學、心理學與經濟學
經歷:J walter Thompson設計公司設計總監、Knock out製片公司創辦人、國際學習發展機構Actualizations創辦人
現職:Belvedere顧問公司總裁
1 則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