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0
轉載-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過世「決定性瞬間」成永恆
photo source: magnum photo
在搜尋steve mccurry時發現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他的拍攝靈感來源,所以就搜尋了相關的資訊來了解一下...
2004/08/05 12:20記者管淑平/編譯
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2日在法國過世,享壽95歲。布列松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攝影家之一,他提出「決定性瞬間」概念,認為攝影就是在幾分之一秒的瞬間,將事物的內涵和表現同時呈現,並且融入生活中。
法國文化部長4日宣佈布列松過世的消息,布列松是2日在東南布鄉間沃克呂茲過世,已經在4日舉行私人葬禮。布列松被視為報導攝影和街頭攝影的開創者,作品啟發其他攝影者,並被視為法國的國家之寶,總統席哈克哀悼說,布列松的過世是國家的損失,「法國失去了一名真正的攝影家,真正的大師,以及他那一代中最具天賦、備受尊崇的藝術家。」
從二次大戰初識,成為一生好友的專業攝影指標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執行編輯莫里斯(John Morris)讚揚布列松,「可能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布列松是馬格蘭的創始人之一。「VII」圖片經紀社總經理奈特(Gary Knight)認為,布列松是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家之一,「他啟發人們,在小型攝影機興起的關鍵時刻,為攝影下定義,而整個攝影的本質因此改變。」
布列松的攝影中心概念是「決定性的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也就是將事物本質完美表現出來的那一瞬間。他在1952年出版的同名攝影集序言中,引用17世紀作家紅衣主教萊茲(Cardinal de Retz)的話「世上凡事皆有其決定性瞬間」。他以決定性瞬間的攝影風格擅長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間,用幾分之一秒的時間抓住事務的表象和內涵,並成為永恆。
布列松曾說,「一個人不管做什麼,眼睛所見和心靈間一定存有某種關係聯繫著」,「閉著的眼睛看見內在,張開的眼睛看外界的世界。」他不屑經過安排的攝影,他認為,攝影者應該精準且迅速的拍下當下的人事時地物,只使用萊卡135小型相機拍攝,而且幾乎都使用標準鏡頭,偶爾用35mm或者90mm焦距的鏡頭﹔布列松只拍黑白照片,而且只使用自然光源,他曾說,將拍攝主體置於人造光源下,無異就是毀了這張照片﹔他也反對事後的裁剪照片,認為構圖不佳的照片即使經過裁切也是於事無補,也破壞了照片原來傳遞的意義。
布列松被普遍認定最知名的一幅作品就是1932年在巴黎聖札爾火車站後拍攝的一張跳水坑男人的照片(Behind the Gare Saint-Lazare),照片抓住男孩躍過水坑在半空中時,水中倒影與他,以及後方鐵路柵欄形成對稱。「穆費塔街」(Rue Mouffetard)則是布列松在收藏界最搶手的照片,照片拍攝在巴黎左岸市集一名抱著兩瓶牛奶,面帶滿足微笑的男孩。
拍攝西班牙內戰,以及二次大戰期間徵召入伍擔任攝影兵,戰時及戰後拍攝法國戰俘返鄉讓他在報導攝影界出名。1947年加入另一名戰地攝影家卡帕(Robert Capa)以及塞摩爾(David Seymour )創立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出生於1908年8月22日巴黎富家子弟,排行老大,年少時的布列松對繪畫有興趣,20歲放棄家族事業去念藝術,1930年以箱型相機開始攝影生涯,兩年後拿著135相機走遍法國,象牙海岸,波蘭,捷克,和德國等地拍攝。1937年娶第一任老婆,是日本舞蹈家,1970年再婚,生下一女。
布列松喜歡捕捉平凡百姓的面容與生活,但是自己卻不喜歡被拍,也不喜歡接受訪問﹔生命中最後的25年他幾乎已經不拍照,在法國南部家中專心於自己的初衷繪畫,多半是鉛筆或炭筆素描,但是他的萊卡相機從不離身。
他的攝影家友人史諾登(Lord Snowdon)說,「我不認為他希望他的作品被稱為藝術,他寧願被當成無名小卒記憶著,他的作品記錄了無法再有機會捕捉的瞬間。」
這已經是3年前的舊聞了,不過我到今天,才大略藉由此篇文章稍微瞭解這位大師的一些評論與作品。
Behind the Gare Saint-Lazare
Rue Mouffetard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